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贝壳较小,壳面为淡或深灰色,背部通常有1红褐色斑及色带2条,两侧
缘及前后端具褐色斑点。壳口两唇的齿发达,向基部延伸。
形态描述贝壳较小,卵圆形,壳质结实,两端微凸出,前端较瘦,右侧缘微显加厚。壳面光滑,有瓷光,在个别年轻贝壳的表面具有少数细弱的横肋,壳色淡或深灰色,散布有不均匀的黄褐色雀斑。背部中央通常有1块、形状不规则而较大的红褐色斑,并有2条界限不清的灰黄色色带,前面的1条短而曲,形似蠕虫状。两侧缘具褐色斑点,前后端的两侧各具有1个紫褐色斑点。贝壳基部近平,灰白色。壳口窄长,近直,轴沟近平,前渠略显中凹。两壳的齿较发达,向基部延伸,轴唇的齿14—18枚,较细;外唇的齿18—20枚,较强。壳内面白色。
动物的外套膜呈柠檬肉黄色,不能遮盖贝壳。乳突起两种类形:一些较粗短,由鲜黄色至白色;其他一些较长(2mm),为白色,呈树枝状。触角呈深的桔黄色。水管上面具有小的黑色斑点,末端具缨须。足部呈柠檬黄色,其上布有黑色斑点,底部呈鲜柠檬黄色。标本测量(mm):
壳长 19.5 18.7 18.0 16.7 11.5
壳宽 11.0 11.3 10.5 10.4 7.2
壳高 9.5 9.0 8.5 8.2 6.0
缘及前后端具褐色斑点。壳口两唇的齿发达,向基部延伸。
形态描述贝壳较小,卵圆形,壳质结实,两端微凸出,前端较瘦,右侧缘微显加厚。壳面光滑,有瓷光,在个别年轻贝壳的表面具有少数细弱的横肋,壳色淡或深灰色,散布有不均匀的黄褐色雀斑。背部中央通常有1块、形状不规则而较大的红褐色斑,并有2条界限不清的灰黄色色带,前面的1条短而曲,形似蠕虫状。两侧缘具褐色斑点,前后端的两侧各具有1个紫褐色斑点。贝壳基部近平,灰白色。壳口窄长,近直,轴沟近平,前渠略显中凹。两壳的齿较发达,向基部延伸,轴唇的齿14—18枚,较细;外唇的齿18—20枚,较强。壳内面白色。
动物的外套膜呈柠檬肉黄色,不能遮盖贝壳。乳突起两种类形:一些较粗短,由鲜黄色至白色;其他一些较长(2mm),为白色,呈树枝状。触角呈深的桔黄色。水管上面具有小的黑色斑点,末端具缨须。足部呈柠檬黄色,其上布有黑色斑点,底部呈鲜柠檬黄色。标本测量(mm):
壳长 19.5 18.7 18.0 16.7 11.5
壳宽 11.0 11.3 10.5 10.4 7.2
壳高 9.5 9.0 8.5 8.2 6.0
生物学
生物学特性 暖海产,生活在低潮线附近浅海礁石质的海底,潮水退后,常隐藏在
礁石块的下面,比较常见。
礁石块的下面,比较常见。
国外分布
国外北自日本向南经菲律宾,印度尼西亚至澳大利亚北部;东自马绍尔群岛,萨莫亚,豪勋爵岛至印度洋科科斯群岛,斯里兰卡,马尔代夫至东非沿岸的桑给巴尔等地也有分布。
国内分布
地理分布此种在广西涠洲岛,台湾(台北屿、苏澳、琉球屿),海南岛和西沙及东沙群岛有分布外,
经济意义
经济意义 肉可食,贝壳供观赏。每个贝壳价值0.5—1.50美元。